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关于乡村振兴的全局性、战略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政策安排中,特别是在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动新疆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落实中,教育工作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更好地为促进新疆乡村振兴服务。
教育和乡村振兴在本质上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申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并从根本上确立了教育事业“人”的中心地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过程中,在道德、知识、科技、文化以及精神层面赋予人民以追求更高、更好、更多的权利和保障。这里所讲的教育事业中的“人”是包含着乡村人民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这种教育正是对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而创立并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好阐释。
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表现得更为突出,教育上仍存在着乡村与城镇发展差距较大等诸多问题。在我国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背景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乡村发展,使乡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全面振兴,使乡村更具人气和魅力,让乡村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本质上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一根本,在奋斗方向、工作目标与施政策略上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二者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通过育人功能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原动力
无教育则无人才,无人才则振兴难。从教育属性来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加强道德修养、传播科学文化、强化知识技能等途径,破解乡村发展人才瓶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实现全方位、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化的庞大战略工程,是一个关于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各领域的全面振兴,其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作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由点及面建构起一个有形无形、线上线下、覆盖面很广的教育服务空间,在发挥育人功能中,成为有效解决乡村引才、留才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和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奔赴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中,在当前的多元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的育人功能始终承载着独特的价值、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面对乡村产业兴起和长足发展的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的人才问题,就需要在立足当前通过政策鼓励、市场引导、物质激励等方式引才的同时,更要放眼长远从加强乡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精准帮扶、乡村知识技能培训等方面来助力推动,切实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在“后扶贫时代”,要注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推动各类高等院校精准帮扶,尤其要发挥好新疆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持续开展“组团式”精准支教与顶岗实习支教、“互联网+教育”和“双师课堂”授课等具体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努力打造一条能够服务乡村振兴、高水平的师资培养链条,从根本上解决新疆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教育通过践行文化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文化润疆是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固本之举,也是推动新疆乡村振兴的长远之策。在文化润疆中,教育利用其特有的方式以及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践行文化责任中为新疆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等方面,打通了一条“高架桥”和“快速路”,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突出成效。面对新疆乡村地域跨度大的特点,教育是关照不同地区民族特色现实,推动文化润疆工程深入乡村基层、滋养村民思想与心灵最直接、最基础的途径,并发挥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营造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提供了促进各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厚沃土,为新疆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文化活力与张力。
在新疆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把教育与文化润疆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的价值引领作用,切实履行好教育所承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基层教育主阵地,切实发挥教育与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抓好乡村各族学生的教育引导,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润人,切实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水平。同时,结合新疆乡村天然有利的条件,通过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等元素,使各族学生深入了解新疆乡村、热爱新疆乡村,将来愿意回农村参与建设、贡献力量,从而形成一种示范力量,使乡村价值升值、给乡村带来新的希望。(作者单位: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兵团日报》刊发
来源:《兵团日报》2023年2月29日第05版: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