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区。作为新疆工作的“棋眼”,关注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认识整个南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情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地方特色,以“三保障”护航,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组织基础;以“四教育”铸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三团结”暖心,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以“四载体”融情,为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夯实社会基础;以“三强化”普法,为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法治基础。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认同、利用社会资本促团结等方面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价值经验。
关键词
新疆喀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会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正文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关系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各族人民的共同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搞好民族团结,并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2022年,国家民委发布了最新修改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测评指标(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新的指标更加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分类考核,突出了考核的实效性。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出台,表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载体,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民族地区发展各项事业的基本保障,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途径。
二、文献回顾和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研究呈增长趋势,相关研究可分为理论型研究和实证型研究两类,且以实证型研究居多。首先,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政策机制、内涵、意义以及内在逻辑。旨在强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项体制机制的引导作用,“各民族共同”参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民族工作和社会工程。理论研究意在说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需要全民族的参与和力量的汇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对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对云南、贵州、宁夏、广西、内蒙、黑龙江等地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经验和特色的研究。如吕伟、熊国刘(2020年)等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成立的背景、政策、原因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对云南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工作水平提出对策建议,为全国其他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思路。罗剑、商莹(2021年)总结了贵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实践与经验。杨文笔、何洋(2021年)在对宁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历史、现实和经验基础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揭示了宁夏在创建中面临的挑战和现实问题,为宁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建议。罗彩娟(2021年)在对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调查的基础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学界对全国各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证研究成果颇丰,各地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不断呈现出新的思路和新的形式,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为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提供了载体,也为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新疆尤其是南疆广大地区作为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区,因其区位的特殊复杂性和民族传统文化高度整合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情况和社会价值认同情况广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均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的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民族团结是保障新疆各项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喀什市作为喀什地区的核心区域,关注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认识整个南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情况,进一步铸牢南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喀什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喀什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政策渊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建设相联系,同步部署,同步落实。198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在全区开展1983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此后,每年5月被定为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月。2010年开始实施《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条例》,2016年开启“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并颁布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颁布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正式施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发展。
喀什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常态化,致力于将喀什市打造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0年制定实施《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向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拓展。2021年将创建活动从“九进”升级到“十一进”,推动全市1174个单位开展民族团结“十一进”创建,将创建活动拓展到网络、景区等领域。截至目前,喀什市已有944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10个喀什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2年喀什市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二)喀什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场域
喀什市隶属喀什地区,喀什地区地处新疆西南部,是中国内陆第一个经济特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冲,被列为“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边境线全长896公里,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183个乡镇(街道),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2.41万,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哈萨克等13个世居民族,各民族世代相聚,守望相助。喀什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在脱贫攻坚期,喀什地区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地区12个县市均为贫困县,其中11个为深度贫困县,占全疆的50%。2020年,全地区119.57万人脱贫、1543个贫困村退出、12个国定贫困县摘帽。喀什地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号召广大干部职工与基层群众结对认亲,2021年,喀什地区12万多名干部、职工与55万多户基层各族群众结对认亲,10.8万名干部教师与147.4万名学生结对交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边的喀什市是喀什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汇集了东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喀什市东西两边临近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南边靠近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地区,是典型的绿洲城市。全市现占地总面积1056.8平方公里,辖9个乡、2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203个行政村,88个社区,人口约81.76万人,农业人口占比较大,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86%,汉族占13%,其他少数民族占1%。
脱贫攻坚以来,喀什市经济向好发展。202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64.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9.6亿元。202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42.0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1亿元,税收收入15.91亿元。精准扶贫使南疆各族群众摆脱了贫困,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但是总体来看,南疆民族地区与西部大部分地区相比,各方面发展明显滞后,地区间、民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受传统绿洲经济的影响,喀什市世居民族的生计方式仍以农牧业为主,各族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程度整体较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沟通仍有障碍,这一系列现实情况对喀什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提出了挑战。
(三)喀什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经验
1.以“三保障”护航,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组织基础。喀什市委、市政府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将其纳入到喀什市各级单位的工作日程中。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完善市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喀什市制定实施《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细化“十一进”指标和措施,建立联席会议、现场推进会制度,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市委巡察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走深走实。三是强化综合保障。
2.以“四教育”铸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展宣传教育,凝聚力量,为将喀什市创建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而努力。一是深化宣传教育。喀什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紧密结合,融入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全过程,建成百年喀什馆、盘橐城等6个教育基地、321个基层文化阵地和222个新疆“四史”教育阵地。2021年喀什市依托党校培训、专题讲座等载体,开展宣传教育4.3万场次,覆盖266.4万人次,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二是注重日常教育。喀什市通过悬挂有关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标语,印发相关宣传材料,开设《民族团结专栏》,利用微信和抖音平台宣传民族团结故事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在全社会唱响民族团结之歌。三是强化中华文化教育。喀什市积极推动土陶、剪纸、十二木卡姆等中华文化符号进公共文化机构、进基层文化阵地、进旅游景区,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才艺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600余场次。发扬民间艺术,挖掘民间艺人和艺术爱好者576人,组建文艺演出队36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巡回演出2620场,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各民族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四是提升历史文化教育。喀什市将旅游兴疆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加强对艾提尕尔清真寺、莫尔佛塔、盘橐城、香妃园等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历史人文景区“喀什古城”保护传统文化,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认同。
3.以“三团结”暖心,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民族团结进步是南疆社会各项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石。喀什市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团结。喀什市坚持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十大产业”特别是食品、纺织服装、电子组装产业。二是改善民生促团结。坚持就业优先,大力发展中亚南亚工业园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截至目前,实现13万户26.2万有劳动能力人员稳定就业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农村户籍转移就业9.2万人;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至32983元、13715元。全面落实农村15年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学龄段“双减”政策,全民免费健康体检覆盖所有户籍人口,实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100%参保,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三是推进城乡发展促团结。深入推进乡村建设“155工程”,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文明各族群众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2021年,改造城市建筑外立面1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75万平方米,道路“白改黑”23公里,治理城市管线3.7万米,各族群众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投入援疆资金9.7亿元,推进市政、医疗机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以上措施,在促进喀什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各民族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四载体”融情,为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夯实社会基础。喀什市充分发挥各类平台的作用,为各民族青少年交流搭建桥梁,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联谊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一是用好活动载体。2021年,喀什市7802名干部同2.02万户群众结对认亲,走访各族群众26.1万户次、入住6.3万户次,解决困难诉求2.9万件,送去慰问品6.7万件,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6.1万场次。常态化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1.5万名教师与21万名学生结对交友。依托深圳市援疆资源,深入推进“旅游+民族团结”,累计开展“三交”活动92批5.2万人次,学生夏(冬)令营、研学活动3800人次,各族干部群众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增进团结之情。二是用好互嵌载体。制定实施《喀什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责任分工方案》,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小事”入手,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做起,有计划、分批次打造民族互嵌式村(社区)、民族团结(大院)小区、民族团结一条街;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混合编宿,让各族青少年从小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住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成长进步;为促进不同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喀什,在喀什安心就业和创业,喀什市结合实际出台有关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方案,建立了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对接机制,加大对流动人口管理,通过“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积极推动各民族流动人口在喀什扎根落户。三是用好示范载体。积极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60余人,用身边事教育感染身边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大院等“细胞工程”微创行动,累计评选好科室、好干部等21万个(人),让民族团结创建融入全社会。四是用好语言载体。实现幼儿园至义务教育阶段国语教学全覆盖。依托技能培训班、冬季大培训等平台,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累积培训干部群众30.2万人次,全社会学国语、讲国语、用国语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5.以“三强化”普法,为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法治基础。一是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反恐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更加牢固。二是强化法治喀什建设。推进依法治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对任何民族、任何群体、任何身份违法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辖区法治环境愈加浓厚。三是强化群众合法权益保护。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信访联席、包案化解、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决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喀什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价值
喀什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五大任务”,夯实“六大基础”,凝全民之智、聚全市之力,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形成了具有喀什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价值。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喀什市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用好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政治学习等载体,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系列文件,覆盖各级党员干部3.17万余人次;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市委巡察和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将民族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典型等内容作为考核市委领导和各层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巡察的主要内容。把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到十四五规划、国民经济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构建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
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也是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过程,符号可以用来承载记忆和表达情感。研究文化认识文化,实际上就是探求符号意义的解释科学。皮尔斯认为所有的思想都是借助符号而得以表达的。他指出符号不仅可以表达自身,而且符号意义的产生与人类的心理相关,是人与符号相互作用的结果。喀什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是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交汇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艾提尕尔清真寺、莫尔佛塔、盘橐城、香妃园等历史文化遗址是喀什市的文化符号代表,承载着南疆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华文化交流融汇的记忆,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参观,增加了地方经济收益,更是加深了当地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根本,符号是连接人与文化的纽带,“正是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也正是对符号的运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文化符号成为蕴涵着国家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价值观念的载体。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符号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指出一个群体内的社会成员对往事是有记忆的,该记忆会在社会交往和群体意识的需要下被提取并延续。说明,集体记忆是超越个体的,是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对某一文化符号意义的认知,文化符号内涵着该社会成员对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使得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流传具有牢固的意义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各族人民对历史文化、价值规范、道德传统等方面的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通过文化符号使人们获得关于自身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喀什市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截至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6项,地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0项。喀什古城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新疆唯一的5A级历史人文景区,承载着南疆各民族历史文化记忆。2008年至今,国家、自治区、地区、喀什市四级联动,将历史风貌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先后投入70.49亿元完成了老城改造,保护了传统巴扎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土陶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中华文化瑰宝,将文化要素融入旅游产业链,打造喀什记忆文化展示区,宣传推介砖雕、建筑、美食、医药、十二木卡姆等优秀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灵魂和基因,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记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增强喀什各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促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也就是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良好的民族关系的首要前提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和民生需求,以共同繁荣发展和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做好利益保障工作,如此方可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脱贫攻坚以来,外生型新型经营主体的嵌入为经济基础薄弱的南疆地区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新时期南疆各族群众共同的利益平台,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案例:1987年,南达创业团队林氏三兄弟从温州来到喀什,扎根喀什创业35年。1993年,林氏兄弟注册成立了喀什第一家民营企业——喀什南达贸易公司,业务先后涉猎百货、商超、酒店、房产等,成为南疆颇具影响力的品牌。2004年南达将事业重心转向农业,成立南达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下设7个全资子公司和1个控股子公司,依托帕米尔高原的环境优势和音苏盖提万年冰川融水的资源优势,引雪筑渠,自主建成冰川有机生态农场、戈壁牧场、沙漠牧场。专注于有机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精深加工、自营连锁、农业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生态循环产业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联结模式,大力开展产业兴旺、稳工就业、技能培训和公益捐赠,现有职工1000余人,80%以上为少数民族员工,季节性和临时性用工年度超过1.2万人次,每年直接支付农牧民农业订单、劳务支出4000余万元,实现企业年产值2.2亿元、税收350万元、职工平均收入3850元。极大推动了南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辐射带动了南疆各地州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增产增收,为促进喀什乡村振兴,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型经营主体兼具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组织特性。南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既优化了南疆农业生产结构,延伸了产业链,为南疆各族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也改变了各族社会成员原有的社会资本运行方式。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指某个人拥有的持久性的社会关系便是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他将社会关系网络作为资源纳入到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之中。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社会资本是根植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信任、规范、网络等社会资源在社会关系网中相互依赖,相互约束,其中社会信任是社会合作的核心,互惠规范可以产生社会信任,增强社会信任的规范,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作。密集的社会交换网络也会增加社会联系,从而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南达等新兴经营主体在南疆的发展,使得南疆民族地区呈现出社会信任度增加、社会规范性增强、社会关系网络扩大的趋势,从而为喀什市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进而深度交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统南疆绿洲社会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封闭型“熟人社会”,脱贫攻坚以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南疆大力发展经济,大量的企业家、技术人才等外来人口涌入南疆,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各民族群众共同创业、就业,与各族群众共同生活,熟人社会增加了与市场、技术、人力等外部资源接触交流的频率,无形中改变了原有的民族交往交流方式,不同民族成员间有目的的建立起了新的社会关系,扩充了各族群众社会网络的规模和异质性,业缘关系随之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加入新型经营主体的各族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运营和资源分配等过程均是在一套完整的现代法律制度和规范下进行的,这套制度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使各民族成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社会信任、互惠性规范和社会网络与新型市场经济的契合度不断提升,人们合作互助的范围也从群体内部不断向外扩展。社会资本通过促进各民族间的信任、交往与合作,加强了民族团结,保障了各民族合法权益,促进了民族地区繁荣,推动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减少沟通障碍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着80余种语言(回族和满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28种文字。语言、文字、文种的多样性成为我国语言状况的鲜明特征,双语现象、多语现象也是我国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在语言文字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在维吾尔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南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群体内部主要的交流沟通工具,限制了本地少数民族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影响了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南疆格外重要。喀什市致力于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层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
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喀什市于2016年启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历时3年时间,于2019年全面实现了学前至高中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目标。喀什市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有序稳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选调一线骨干教师,积极构建三级教研网络,完善教研管理体系,吸纳高素质人才,全面落实教师补充招聘工作,建立教师选用和退出机制,对国语考核不达标的人员,分流至各乡镇街道,最大限度整合利用教师资源。持续加大对专任教师分类、分层、分岗开展培训力度,为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制定《喀什市中小学绩效考核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和《喀什市中小学教学教研常规细则(试行)》,规范课堂教学,加强课程管理,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课程数量和课堂质量。组织各学校广泛开展各类活动,营造国语学习良好氛围。
其次,在社会层面,喀什市坚持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切实发挥市国家通用语言领导小组作用,依托农牧民夜校、技工学校、技能培训班、冬季大培训等载体,全面加强辖区少数民族群众国语教育培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尽快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为他们就业、增收、致富提供竞争力。倡导鼓励基层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不断增强基层汉族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更好地做好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鼓励行政事业、国有企业等单位少数民族员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招录员工时,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作为聘用条件之一,营造全社会人人学国语、人人用国语的良好氛围。
只有各民族成员打破语言的壁垒,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交往交流的阻力,实现各民族间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和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生动局面。目前,喀什市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浓厚氛围已初步形成,全社会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党政机关及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从业人员普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社会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切实发挥了带头示范和窗口作用,积极营造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环境。通过普法宣传教育等工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和干部群众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逐步增强,民族团结工作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基层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突破传统思路,解决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问题的新方法。在南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在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南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夯实了社会基础。喀什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积极发挥基层治理的引导作用,推动基层社会向前发展。
案例:盘橐村是喀什市的一个城中村,位于喀什市多来提巴格路007号院,辖区内有1158户3474人,其中汉族715户1987人,占58.2%,少数民族443户1487人,占42.8%。在民族团结创建过程中,盘橐村围绕提升基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化工作模式,以为居民服务为中心,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首先,盘橐村针对村改居新形势,积极提升现代化基层治理能力,引导村民向市民转变,逐步适应城市新生活。一是积极探索群众服务机制。依托“访惠聚”后盾单位、村两委、辖区单位等力量,对居民小区进行人居环境改造;二是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完善村规民约为契机,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吸纳小区内有威望、善调解的群众为理事会成员,积极将居民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维护辖区稳定与和谐;三是积极探索共治共享机制。深挖辖区优势资源,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联建共治。
其次,盘橐村秉承“热情服务、心系群众、解民之忧、行民之便”服务宗旨,依托服务大厅,进一步优化服务职能,深化民族团结工作,创建服务新平台。一是创新服务形式。在服务大厅开设民政、低保、计生、就业、信息咨询等服务窗口,为村民提供各类信息指导;二是有效整合服务资源。联合民族团结促进会、盘橐城以及各类行业协会,逐步形成以盘橐村为纽带,各个单位为依托的服务网络,全方位为辖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三是利用村阵地优势,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利用居民夜校、行业协调会等开展国语学习,提升居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进一步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向市民彻底转变。
最后,围绕辖区内流动人员多的现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享。一是成立社会组织服务辖区商铺,定期召开行业协调会,为做好服务奠定基础;二是构筑“政策宣传网”,定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搭建“暖心互助网”,为辖区内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子女入学、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各类服务,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从“被动”到“主动”,从“配合”到“参与”,从“你们”到“我们”的行为和角色转变;三是加强与教育、工商、卫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简化办事程序,提供各项人性化服务,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过程增强了基层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在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的基础上,关心关爱辖区内各族群众,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南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基因,从而为喀什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事实说明,只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促进南疆社会发展、巩固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保障。喀什市在现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积极立项,不断探索,致力于打造喀什品牌名片,引导各族群众沉浸式体验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风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喀什新篇章。
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4期